当前位置:福建电机电器网 >> 行业资讯 >> 政策信息 >> 创新 >> 正文

福建省氟新材料创新中心创建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2/09/01  来源:福建电机电器网  作者:Guo   浏览: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闽政〔2021〕12号)精神,按照《福建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闽工信法规〔2022〕10号)要求,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加快打造我省氟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新型创新载体,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现就组建“福建省氟新材料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创新中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做大做强我省氟新材料支柱产业,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由福建永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福建华谊三爱富氟佑新材料有限公司、福建海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邵武永太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邵武永和金塘新材料有限公司、福建永泓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福建有限公司、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福州大学化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嘉庚创新实验室、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等单位共同组建“福建省氟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围绕氟新材料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发展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在集聚中汇资源,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发展含氟聚合物新材料、含氟精细化学品及中间体,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氟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快完善我省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氟化工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制造业强省建设。

二、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20222023年)

1.氟新材料氟化技术研发取得突破。在氟新材料领域完成氟气直接氟化技术、微通道技术、氟化氢氟化技术、全氟物的电解氟化技术、半导体级氟气提纯技术等4项前沿及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形成5项科研成果,其中半导体级氟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申请相关专利8项,主导或参与2项国家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制定。掌握工业化生产工艺、技术,实现5-氟胞嘧啶、氟代碳酸乙烯酯、全氟丁基磺酰胺、高纯氟气等5项新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2.开展开放共享创新平台建设及知识产权保护。集成中心各成员单位的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以及软硬件条件,建立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实现优势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创新中心长期有效运行的协同体制机制,拓展与国内外先进研究机构合作。在氟新材料领域中针对合成路线、氟化、提取、纯化等核心技术等方面形成专利池,建立专利壁垒、保持竞争力,对氟新材料制造技术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

3.人才引进及“双创”战略成效显著。建设有170人研发队伍,培训专业技术人才200人次,为氟新材料制造产业培训培养研究和应用开发人才。积极推动创新中心“双创”发展,在技术咨询、优化服务、拓展融资渠道、强化人才支撑上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健康发展,增强中心的创新创业实效。

4.成果转移转化及社会效益明显。新建或培育4家高新科技企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3项,建立技术和成果应用示范点,鼓励外围企业加入,发挥创新中心的行业带动作用,促进我省氟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二)中期目标(20242026年)

技术成果:到2026年,进一步完善创新中心建设,实现创新中心盈利。2024—2026年累计资金投入4500万元,新增绝热加速量热仪、光反应器、全自动实验室反应量热器等主要的研发和中试设备。申请7项发明专利,获得2项发明专利,主导或参与2-3项国家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制定。拥有200人研发队伍,其中博士3人,省级以上人才3人;培训专业技术人才120人次。

信息化建设:在现有PLM、青铜器RDM系统、鹰谷LIMS电子实验记录系统、敏捷数据安全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含氟系列新材料绿色设计平台基础上,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从研发到技术再到客户供应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大数据平台,发展氟新材料制造“互联网+”协同制造,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氟新材料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促使氟新材料产业链制造企业、客户、设计资源以及全产业全价值链之间的互联互通与高效协同。

三、主要任务

(一)掌握氟化工艺关键技术

1.氟气直接氟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采用氟气直接氟化技术结合微反应器工业合成含氟有机化合物,原料通过氟气直接氟化工艺实现一步氟化工艺,并结合微通道反应器不同与常规反应器的独特优势开展研发,从而得到稳定性、安全性高的产品,解决了常规氟化技术中存在的路线成本高、合成路线总收率低、工艺流程耗能大、产品品质不稳定、工艺路线长、收率不高等问题。整体生产效率提升,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承担单位:福建永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配合单位: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市场化进程计划:2019年,氟气直接氟化技术制备工艺技术成熟并进行小批量生产;2022年,联合企业或新建企业推进氟新材料材料产业化,并进行批量化生产及市场销售,预期年收入10000万元。

2.微通道反应器氟化、氯化及硝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利用微通道、管道设备开发新工艺,微通道反应器的比表面积为传统反应釜的100-200倍。微通道反应器可以很好的控制反应气体的用量,精确物料配比,降低多取代副产物的含量,强化反应过程,提高转化率和收率,提高反应的安全性,降低了氟化、氯化及硝化反应的风险,实现连续化生产。氟化反应为十八类危险反应之一,氟气的毒性强,泄漏危害极大,且反应放热剧烈,传统工艺常因温度控制不稳导致副反应含量较高,故开发微通道或管式反应器工艺可带来更稳定的收率,与实现安全生产。

承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配合单位:福建永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海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邵武永太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市场化进程计划:2020年,微通道技术制备工艺技术成熟并进行小批量生产;2023年,联合企业或新建企业推进氟新材料产业化,并进行批量化生产及市场销售,预期年收入800万元。

3.全氟物的电解氟化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通过控制电压打断化学键,电解时将碳氢键破坏,再将氟原子置入结构中,得到氟化合物,达到电解氟化反应过程和加氟量均易控制,可保持反应物原有的官能团不变。

承担单位:福州大学化学学院。

配合单位:福建永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永泓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市场化进程计划:2019年,全氟物的电解氟化技术制备工艺技术成熟并进行小批量生产;2022年联合企业或新建企业推进氟新材料产业化,并进行批量化生产及市场销售,预期收入3000万元。

4.半导体级气体提纯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半导体级气体提纯技术,采用氮气冷凝气体中的高沸物,然后通过精馏塔,分离气体中的氧气以及高沸点物质,并结合螺旋式冷凝器不同与常规冷凝器的独特优势开展研发,从而得到稳定性、安全性高的产品,解决了常规气体纯化技术中存在的路线成本高、工艺流程耗能大、产品品质不稳定、工艺路线长、收率不高等问题。此纯化技术容易实现工业化,开发的产品纯度可达到国际半导体行业的纯度标准,全自动无人化操作。

承担单位:福建永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配合单位: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福建有限公司、福建华谊三爱富氟佑新材料有限公司、邵武永和金塘新材料有限公司。

市场化进程计划:2022年,半导体级气体提纯技术制备工艺技术成熟并进行小批量生产;2022年底联合企业或新建企业推进氟新材料材料产业化,并进行批量化生产及市场销售,预期收入2000万元。

(二)开发氟化核心产品

1.半导体晶圆清洗剂工艺开发及产业化晶圆清洗剂是用于去除半导体刻蚀工艺后的表面残留物与微粒的高选择性配方化学品,这类化学品贯穿整个半导体芯片制造过程,对于芯片成品率有著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供应商来自美、日两国,是半导体产业关键材料之一。为解决“卡脖子”的高科技战略材料问题,嘉庚实验室高端晶圆清洗剂项目已完成配方开发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与对标产品相比有著清洗效果更佳、应用范围更广的优势。

承担单位:嘉庚创新实验室。

配合单位:福建永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市场化进程计划:2022年,目前与业界龙头企业展开深度合作。2023年,实现产业化落地,即将进入实际产线验证阶段;2024年,联合企业或新建企业推进氟新材料材料产业化,并进行批量化生产及市场销售,预期收入500万元。

2.ArF光刻抗反射涂层材料开发及产业化:在光刻过程中,光射到任何表面的时候都会发生反射,在曝光的时候,光刻胶往往会在硅片表面或者金属层发生反射,使不希望曝光的光刻胶被曝光,从而造成图形复制的偏差。常常需要用抗反射涂层(ARC:Anti-ReflectiveCoating)来改善因反射造成的缺陷。

承担单位: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配合单位:福建永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海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

市场化进程计划:2022年,ArF抗反射涂层含氟单体的制备工艺技术成熟,并进行小批量生产;2024年,联合企业或新建企业推进氟新材料材料产业化,并进行批量化生产及市场销售,预期收入500万元。

3.含氟医药中间体乌帕替尼开发及产业化:乌帕替尼于2019年8月中旬获得FDA批准上市,用于对甲氨蝶呤应答不足或不耐受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人患者的治疗。2022年6月,乌帕替尼已在中国核准上市,是一种高效,有选择性的JAK1抑制剂,用于治疗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承担单位: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

配合单位:福建永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邵武永太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市场化进程计划:2022年,乌帕替尼包含三氟乙胺中间体的制备工艺技术成熟,并进行小批量生产;2024年,联合企业或新建企业推进含氟医药中间体材料产业化,并进行批量化生产及市场销售,预期收入300万元。

(三)平台建设

1.明确方向与目标:以《福建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中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主导产业领域,明确以氟新材料的产业化技术发展方向,突破全氟物的电解氟化技术、半导体级氟气提纯技术、ArF光刻抗反射涂层材料开发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氟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氟新材料强省。

2.组织结构及分工:根据参与成员和氟新材料行业特征,创新中心的组织结构由参与创建的各成员单位协商决定。创新中心经营活动自主决策,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本创新中心将按照统一组织、分工负责的方式开展工作,根据各单位的人员状况、设备条件、研究基础等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分工。

3.经营机制:创新中心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开展各类经营活动。吸收集聚成员单位等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和科研成果,自主开展技术研发或接受企业委托开展技术研发,将成果及时辐射给行业,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源源不断提供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新工艺、新设备、新知识;实现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4.完善管理机制:实行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建立的福建省氟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明确了组织架构和管理队伍;建立《知识产权管理规则》、《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及奖励管理制度》、《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实施与激励奖励制度》、《科技人员的培养进修、职工技能培训制度》等科学的决策机制、自主经营机制、内部管理机度、创新激励机制、成员单位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长效合作机制,有效保障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资源共享、分工协作、职责与权益等具体措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建设工作的实施。加强创新中心顶层设计,强化各部门工作组织协调,提出布局建议,积极参与创新中心组建与运营管理。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的实施。

(二)加大支持力度,加强政策落实。与行业协会、政府保持紧密沟通,积极探讨氟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途径,围绕创新创业、创新资源聚集、创新人才引进、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开发,加大支持创新中心研发、生产、交流等创新方面建设投入。加强政策落实,各类创新政策(投入补贴、新产品奖励、人才引进与培养)优先安排在创新中心先行先试,优化创新中心发展政策环境。

(三)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保障创新中心资金使用。探索采取企业主导、多方协同、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创新中心成员单位按照约定,通过入股或缴纳会员费的方式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利用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创新中心建设。向创新中心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争取经费支持创新中心基本建设。

(四)加强成员单位间资源共享,加快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进程。建立成员单位间高效沟通机制及渠道,简化成员间共享资源的审批流程,增加共享权限,最大力度支撑创新中心工作开展,及时解决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问题,以最快的时间实现产业化及商业化,争取2023年基本实现创新中心收支平衡。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研发进度。依托成员单位中高校的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支持设立氟新材料研究与应用课程。有效利用省人才计划,引进海内外制造业高端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

(六)积极参与国内外合作,提高技术转化需求。用开放的视野,促进创新中心和产业链的融合,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跟踪,鼓励创新中心对境外创新资源的并购,融入全球知识生产链,与国际同行开展实质性研发与创新合作。

省工商联与省税务局联合举办 “税商同心 益企同行”座谈会 省工商联与省税务局联合举办 “税商同心 益企同行”座谈会 福建:关于做好2024年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福建:关于做好2024年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