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电机电器网 >> 行业资讯 >> 国内 >> 正文

中机联召开“机械工业共性技术研发及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2/11/22  来源:中机网  作者:Lu2011   浏览:

内容摘要:2012年11月13日下午,中机联专家委召开题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研发及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经济运行专题研讨会。 中国机经网讯:2012年11月13日下午,中机联专家委召开题为“机械工业共性技术研发及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经济运行专题研讨会。会议由专家委副主任蔡惟慈主持,专家委委员、执行副会长宋晓刚,工信部经济运行监测协调局刘思明同志,有关专家委委员、专业协会领导、中机联有关部门领导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专家委董扬、奚家成、臧公玉、刘元杰、侯睿、佟晓辉等委员以及有关专业协会领导同志先后发言,结合实际工作,交流研讨院所转制以来行业共性技术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承担了有关课题,侯睿秘书长在发言中,回顾了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有关共性技术研究的现状,介绍了各方面专家正在呼吁大力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情况,并向与会者简要汇报了基金会近几年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提出“大力发展共性技术是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

中机联科技工作部温顺如副主任介绍了中机联在推动行业共性技术发展中所做的主要工作。从“十一五”开始,中机联一直在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多方呼吁要重视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当前,机械工业共性技术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业基础性研究工作严重弱化。2005—2006年中机联曾对机械行业改制的64家院所开展了调研,实地走访了40余家,调研显示,经济效益较好的院所,70%以上的经济收入来源于产业化,基础性研究工作严重弱化,如,一些研究院所过去规模很大(100余人)的基础研究室现已空无一人,一些竞争前的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基本被搁置,严重弱化。第二,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企业成为共性技术研究的主体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共性技术研究需要系统的、长期的投入和支持,目前仅靠企业是难以完成的。在国家科技计划等政策文件中,对“共性技术”有所体现,但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是需要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单就某一专项对共性技术的支持,难以推动“共性技术研究”全面、良好、有序的发展。基础性的研究,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3-5年内难以取得实效,要有各方面,主要是国家的长期、持续的支持。第三,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已成为阻碍共性技术研发的严重障碍。现有行业研究机构不愿开展研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抄袭等行为缺乏有力约束。某些国有企业反映,国有企业近年人才流动速度加快,大量的企业科研成果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流失,这方面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客观上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第四,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值得借鉴。从国外的发展来看,德国、法国研究院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很大部分是受中小企业委托,若干企业联合投入资金,国家给予补助,我国目前尚未形成这种做法。从行业科技工作的角度,中机联始终努力坚持推动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发展,近几年已着手建立机械行业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目前已有190余家单位在建和完成验收。

蔡惟慈副主任在总结发言中归纳和提出了以下三点。

一、基础共性技术水平是机械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途的关键因素  

基础共性技术一般属于产业的“竞争前技术”。它有别于特定产品的专用设计软件和制造工艺技术,主要作用是提供公共技术平台服务。共性技术包括共性的产品设计技术、共性的制造技术及共性的企业管理技术。对于机械工业而言,当前要特别关注先进的产品设计技术,以及近净成型技术(Near Net Shape Technique)、智能制造、精密与微纳制造、再制造与仿生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对共性技术研发及创新体系重视不够已严重影响机械工业的升级和新兴领域的发展。比如,智能制造技术、新型传感技术、节能环保技术、镁合金及其他新型铸造材料的应用技术、电动车动力电池技术等等,其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至今没有有力的安排,任由个别企业自发进行不成系统的研究,很难成大气候。

二、我国机械工业基础共性技术的现状不容乐观,其水平不足以有效地支撑产业向高端升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机械工业在共性基础技术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比较普遍的是“吃老本”,新开展的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以及取得的新成果比较少。2、认识有误区,急功近利,“短平快”和“拿来主义”盛行,没有形成重视自主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的氛围;共性技术研究试验手段长期缺乏投入,非常落后;共性基础技术试验数据积累少。3、尽管近几年在许多企业新成立了不少“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技术中心”、“国家实验室”,但相当一部分实际运作中只是为本企业服务,并没有、也不可能为全行业服务。4、与新兴产业技术(智能、绿色等)相关的领域的共性基础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体系建设尤为薄弱。5、随着产业向高端装备升级的步伐加快,正面临愈来愈多、愈来愈严峻的共性基础技术不足的制约,产业核心竞争力难以提升。6、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影响有关技术人员的积极性。7、由于政府机构改革后行业管理弱化,装备使用部门向装备制造业延伸(电网公司培育第二装备制造体系、发电企业向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延伸,等等)得不到制止,地区保护加剧,诸如此类的与市场取向相悖的做法,扭曲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向企业发出了企业的发展不靠技术靠关系的错误信号,使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对行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得不到应有体现。

三、关于加强基础共性技术研发的一些认识、探索和建议

1、落实规划(“十二五”机械工业总体规划关于“主攻高端、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五大战略中“夯实基础”的战略思想),转变观念(时至今日,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更多的将立足点由引进转向自主创新),整合资源(适应新形势,充分利用和整合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协同创新。

2、多数与会同志认为,全面恢复原有的机械工业直属院所的科研体系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原有直属研究所中有一些已经消亡,有一些已经大大落后,已无法承担行业技术支撑任务。一些协会反映:有一些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发展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解决,比如近几年工程机械协会与液气密协会正在联合推进由天津工程机械研究所与业内主要企业共同参与的企业联盟,研究液压挖掘机用高档液压件技术,汽车协会正在筹划由主要汽车企业出资、相关院所参股、并争取国家资助成立动力电池研究院,等等。多数同志认为,机械科学研究院现仍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保留在国资委,该院集中了铸、锻、焊、热处理、强度、摩擦、材料保护等机械工业典型的共性技术研究院所,应争取使其回归为国家科研机构,在此基础上再有选择地吸收部分已进入国机集团或其他央企的院所,组建全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与此同时相应的考核指标也要由“保值增值”为主转向为全行业技术服务的水平和成绩上来。

3、在现有科研体制没有改变以前,对尚能承担共性基础技术研究的院所尽可能明确其为行业服务的要求,同时加强国家支持力度。

4、在有实力的企业中,有选择地培育部分共性技术领域的研究能力;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机型企业重视基础技术研发,要求其将提高基础共性技术水平作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大企业的投入。

5、结合国家重大专项(如“04”专项)、重点规划(如“三基规划”)、重大工程(如西气东输、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等)中的重点装备研制任务,抓住国家资金比较落实的机遇,争取加大国家对共性基础技术的支持力度,并视国家支持力度的大小,要求其在全行业内对研发成果实现某种程度的共享。

6、在“十二五”期间,应该根据行业向高端升级的急需,突出加强智能化技术(数控技术、产感技术、工业通信技术、总线技术、变频技术、伺服技术等)、绿色化技术(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研发和创新体系建设。

7、不放弃合适的时机、以有力的条件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加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8、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推广技术成果、发布研发项目指南、引导科研方向、组织协调重大共性技术等方面的作用。建议国家有关重点项目的策划和实施,多听取协会的意见,加强和协会的沟通。

9、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中加大对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

10、建议结合行业标准及检测体系的建设及日常运作,一并考虑安排相关领域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体系建设,由国家和行业提出要求,国家给予相应支持。(来源:中国机经网)
 

福建 :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通知 福建 :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通知 福建: 关于做好2025年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福建: 关于做好2025年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