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电机电器网 >> 行业资讯 >> 企业 >> 正文

王相明:金风科技与中国风电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12/12/03  来源:百方网  作者:Guo   浏览:

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金风国际首席技术官的王相明

  目前在任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副总裁兼金风国际首席技术官的王相明,可谓是该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之一。由进入新疆风能公司时的一名普通技术人员到企业副总裁,他完整经历了金风科技在中国风电创新之路上所付出的点点滴滴。

  与很多中国风电行业的专家一样,王相明刚由学校毕业时,第一份工作并非是搞风电。
  1991 年,这位西北工业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毕业生被安排到了新疆汽车制造厂。一次偶然的机会,使王相明开始关注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风电行业,并深刻感到风电将是自己愿意付出毕生精力深入研究的领域。于是,他在一年后便主动离开了工作条件更为优越的汽车厂,通过自主择业进入了风电行业。

  “风一刮还能发电让我感到很新奇,对我的兴趣很有吸引力。虽然并不知道发展潜力有多大,但因为当时风电场都是引进国外进口的自动化设备,因此可以做很多技术研究工作,就毫不犹豫地去了。”王相明说。

  王相明进入的风电公司,正是在中国开发风电较早的新疆风能公司。当时该公司由13台150 千瓦机组组成的风电场已经建设完成,进入运营阶段。

  由于受到政策制约,该风电场所发出的电与水电电价一致,靠风力发电获得的收入还无法维持这家公司的正常运作。因此,新疆风能公司在继续进行并网风电领域的工作外,还尝试研制、生产小型风电机组。

  新疆地域广阔,当时的电网无法全部覆盖,无人通信光缆、微波以及中继站等设备便需要小型风电机组供电。王相明等技术人员在长达5年的时间中,进行了100 瓦到300 瓦小型、微型风电机组的研制。这些研究成果被转化为产品,广泛应用于无人通信、农牧民户用等领域。中国风电材料设备网
  “有意思的是,当时我们做的小型风电机组就是永磁直驱的,只是没有今天大型风电机组复杂,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所以实际上,我们很早就接触了这么一个技术。永磁直驱追求的是简单可靠的设计理念。”王相明回忆道。

  1996 年,新疆风能公司开始利用德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引进该国生产的风电机组建设风电项目。由于是蛰伏多年的首次风电场项目扩建,新疆风能公司投入了更大的力量,从各部门调集人马参与建设。

“这是公司很重要的一个项目,是一个机会。”王相明这样评价那个项目。

  时任新疆风能公司新能源室主任的王相明,由此开始更多地接触并网型风电机组的技术工作。据他回忆,虽然当时国家的风电政策采取了“新电新价”(根据投资额算出收益,最终定出电价),风电电价还是相当有保证的。

但由于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非常紧张,很难被用于风电,使风电项目融资困难成为持续发展风电的主要障碍。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风电产品依赖进口,价格过高。

  “我们考虑为什么缺钱,发现是设备太贵。”王相明说,“当时用国外的贷款,绞尽脑汁地去节省,例如我们自己把设备从海关押运回来。即使这样,1 千瓦机组的单位造价也在1 万元左右,一个风电场的投资,70%以上都是设备成本,占了相当大的份额。”

  于是,这家在风电行业颇具影响力的公司开始寻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的可能。其实,对于当时的新疆风能公司来说,风力发电似乎并不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但当他们转变观念、大胆尝试的时候,这家苦苦经营多年风电的公司发现,在全国范围内自己已是最适合走风电机组“引进、消化、吸收”路子的企业。由于专注于风电10 年之久,与国外同行具有丰富的接触,公司人员素质、运作能力乃至技术积累,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因此,王相明认为,虽然风电机组的国产化是无奈之举,也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新疆风能公司是“通过多年的技术积淀,找到了一些发展空间”的。

  经过与曾经合作的几家德国公司反复磋商,新疆风能公司最终与愿意转让技术的雅克布斯公司达成转让协议。但所谓引进的技术其实是“一厚摞图纸”,如何将图纸转化为实物,才是真正考验国产化能力的关键之处。

  王相明首先进行了塔架的设计和转化工作,之后则是轮毂、齿轮箱、叶片等关键零部件的设计、转化工作。

  当时中国的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仅为了配套一个塔架用的法兰,就需要在全国各地寻找。

  “当时的生产模式也就是单台生产、单件生产,一般都没有很严格的生产图纸。到我们国产化的时候,就有一个小批量的了,于是我们就着手对国外图纸进行转化,给生产厂家做。”王相明回忆说,“国外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比较严格,我们就从类似于焊缝型式等细节做起,一点一点地探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在消化、理解国外的技术要求,但这些细小的积累对促进国产化还是非常关键的。”

  在开始进行600 千瓦风电机组研制时,新疆风能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攻关小组,虽然技术人员并不多,但该小组随后还是演变为一家公司。在这家名为金风科技的公司创办后,王相明被任命为技术部部长。

  实际上,600 千瓦风电机组国产化的顺利完成,除了对中国风电行业发展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外,对促成日后的金风科技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按王相明的话说,通过600 千瓦风电机组的研制,金风科技这个企业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做完600 千瓦机组后,按照设备运行的情况与国外产品对比,我们的竞争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这让我们从原来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到发现了存在的价值,另外也锻炼了人才队伍,获得了科研与生产经验,从而建立了产业化的基础。”

  在当年的风电行业,国外的设备制造技术和能力均明显领先国内一个量级。也就是说,当金风科技将600 千瓦机组技术吃透、开始推入市场时,雅克布斯的750 千瓦风电机组已经作为一款成熟的产品,在市场上推广一段时间了。考虑到750 千瓦机组与600 千瓦机组相比,并未在技术路线上进行很大调整,优化设计的难度较小,且与该公司一直保持着较为畅通的沟通,金风科技引进750 千瓦机组便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因为没有遇到多少波折,且已经具有了消化、吸收、生产基础,750千瓦风电机组的推出更快一筹,其销量与600千瓦风电机组也不可同日而语。据统计,金风科技的750 千瓦机组目前已经销售了4300 台左右,而600 千瓦机组为330 台。但王相明的言谈举止间,还是表现出对600 千瓦风电机组更深的感情:

  “没有600 千瓦机组,以及在国内建立的产业链,那么750 千瓦机组甚至整个风电的发展都不可能有这么好的一个状态。”

  如果说600 千瓦和750 千瓦风电机组的国产化,是金风科技所迈出的第一步,那么研制兆瓦级永磁直驱型风电机组,则成为该公司产品获得多方赞誉、取得国际认可所迈出的第二步。

  风电机组容量的增加,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技术和市场趋势。2002 年,根据国家“863 计划”安排,金风科技承担了MW 级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其关键部件研制。

  在当时的国际风电市场,有两种较为主流的技术路线,失速型风电机组占主流,双馈型风电机组作为一项更新的技术刚开始进入市场。金风科技的600千瓦和750千瓦风电机组采用的是失速型技术路线。也就是说,该公司对这条技术路线的积累更多,采用该技术路线,是一个顺理成章、较为稳妥的方案,能够更容易实现国家制定的项目要求。

   在执行该项目一年后,金风科技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失速型风电机组这一技术路线。因为这家颇有上进心的企业发现,如果当时研发一款已经相当普及的产品,就等于是跟着国外厂商的脚步走,永远无法与这些竞争对手直接竞争。

  但金风科技的管理层对改变该项目技术路线的最终选择,在当时还是相当令人出乎意料的,因为他们并未采纳当时看来更显“主流”的双馈路线,而是选择了永磁直驱。

  “经过认真的考虑和国外考察,我们感觉永磁直驱应该是一个比较有潜力的技术路线,决定还是再挑战一下。”其实,相对于双馈型风电机组来讲,永磁直驱型风电机组在全功率变流器成本方面还是有一些劣势的。全功率变流器的成本主要体现在电力电子器件上,通过认真分析,金风人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力电子器件的成本必将下降,使这个问题不会成为发展永磁直驱型风电机组的阻碍。

  显然,这样的取舍是正确的,目前全功率变流器的价格已经由每千瓦1000 元至2000元降至每千瓦几百元。目前国内永磁直驱型风机组的价格与双馈型机组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仅仅略高一点。

  与弥补成本上的劣势相比,王相明更看好永磁直驱技术的先天优势。

  “当时采用永磁直驱技术路线的时候,客观讲有一部分原因是双馈型风电机组必须采用齿轮箱,齿轮箱对于国内厂家的挑战还是比较大的,如果能够摆脱这个零部件,风险会更小一些。除了对齿轮箱可靠性的考虑外,金风科技还看重中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开发永磁发电机应该具备一定的优势。”

  在确定下一代产品使用永磁直驱技术路线后,金风科技向科技部提交了更改科研项目申请,经过专家认真评议论证最终获得了批复。

  通过与当时为数不多采用此技术路线的公司接触,金风科技最终选择了与德国VENSYS 公司进行合作开发。实际上,当年的VENSYS公司对该型机组的研发也仅仅处于原型机阶段,并未推出成熟产品,这使得金风科技的技术力量得以更多、更早地介入到该机型的设计、研制工作当中。

  在这个被王相明称之为联合设计的阶段中,金风科技已经开始摆脱“跟着老外走”的国产化方式,自主化程度和能力得以明显的提高。“我们与国外另一家公司的技术还是有区别,就是那家公司一直用励磁,我们用永磁。在永磁电机行业里,能够把这种电机做到兆瓦级,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要突破很多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

  按王相明的话说,VENSYS 与金风科技的合作是双方互有好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了解与磨合的结果。对VENSYS 来说,金风科技可以搭起一个不错的“舞台”;对于金风科技来说,VENSYS 有一门不错的“手艺”。通过双方在兆瓦级永磁直驱型风电机组上的合作,彼此对对方的公司文化和技术水平有了相当了解,形成了相同的价值观。

  “VENSYS 在永磁直驱技术方面也算是一个先驱了,包括设计理念等方面,在德国来讲也是比较有影响力的设计公司。金风科技给VENSYS 的定位,一是继续发展德国工程师的严谨作风,成为我们其中一个产品的设计平台。另外VENSYS 也是我们在拓展欧洲市场的一个窗口,使金风科技在欧洲从事风电业务更加本土化,是金风科技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王相明指出。
 
  据悉,早在2010 年,金风科技便与萨尔州技术经济学院(HTW)、VENSYS 签署了研发合作协议,共同在HTW成立风能研发小组,从事风电各项技术研究,共同享有研发成果。这只是金风科技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的一个例子。

  虽然在2010 年以前,金风科技的永磁直驱技术路线走得是风生水起,使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认可了这个技术路线的优势,但在2010 年年底国家开始严格控制稀土资源的开采后,投机商大肆炒作,使稀土价格上升了10倍左右,令不少人对金风科技继续生产、研发永磁直驱型风电机组产生了疑虑。

  王相明并不回避这一质疑,并承认稀土价格的上涨带动了永磁材料价格的上涨,最终使这个成本转嫁到了风电整机供应商的身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王相明并没有对此有何怨言,他认为确实存在永磁材料价格长期被低估的现象。他所顾忌的是暴涨背后的不正常现象。

  “现在永磁材料里大部分用的是钕铁硼。但钕的储量比较多,不仅仅是中国有,因此,涨幅并不是特别大。稀土里还有一些镨、铽、镝等成分比较少的材料,确实比较稀有。此前这些材料的应用比较粗放,后来因为价值高了,相关机构开始认真研究它们。”

  不少人曾经认为,永磁材料是天然物质,利用永磁材料并不需要什么高科技,况且中国是稀土大国,资源丰富,不需要多么珍惜。在如王相明这样的专家看来,这样的逻辑不但不正确,而且已经过时。

  由于永磁材料具有难以替代的优点,且需求量巨大,中国对其利用已经开始从此前的注重原材料开发,转变为注重市场和科研。况且此前的利用方式太过粗犷,在与科研机构及合作厂家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后,金风科技很容易地找到了一些技术突破的方法,例如通过对各类稀土元素进行优化配比等。除进一步优化永磁体发电效率外,金风科技正着手研制6 兆瓦型海上风电机组,虽然这方面的工作进展与其他一些整机厂商相比显得不占优势, 但王相明却对此看得很淡然。

  王相明认为,回顾风电整机的发展过程,从千瓦级到兆瓦级风电机组,单机千瓦成本虽然上升了,但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效益更明显,从而使这些技术被市场所认可。也就是说,如果技术上没有进步,就不能抵消投资成本的上升。因此,在研究多兆瓦级风电机组的过程中,金风科技更愿意关注一些基础性研究,“是求稳,不是求快”,在把一切基础性问题彻底搞清楚、弄明白后,才适合大规模推出产品。

  金风科技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在继续拓展国内风电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展海外市场战略,王相明手头上的工作也与此相关。在技术方面,怎样给这项战略以支持,是他时常思考的问题。除了具有国际化的研发能力外,进入海外风电市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知识产权。没有一套自主知识产权,想在国外打通市场、站稳脚跟是相当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处处受制”。

  因此,金风科技在进行产品研发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知识产权。另外,一家公司要做好国际化,就必须在当地形成一个有效的支撑系统,“不但有销售,更要有技术支持、后续服务支持”。

  “不是说把机组通过什么渠道卖出去就完了,还要建立一套本土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就是要在市场沟通、售后服务方面能够没隔阂,如果到了国外,总是派人飞来飞去的,肯定不是一个长期的办法。”目前兼任金风国际首席技术官的王相明指出。

  显然,金风科技早已从曾经的风电设备巨头们的身上,学到了运作一个国际化公司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点。

 


 

福建 :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通知 福建 :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通知 福建: 关于做好2025年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福建: 关于做好2025年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