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建电机电器网 >> 行业资讯 >> 国内 >> 正文

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设计的崛起

发布时间:2012/12/27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Lu2011   浏览:

在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中,有三处特别令人振奋。一个是实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和人均收入翻一番。两个是又虚又实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报告中有八处讲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宏伟目标都与中国设计事业休戚相关,对我们从事设计事业的人们是个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同志就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作了长篇重要讲话,对我们又是一次极大的鼓舞。我们应该倍加努力,使中国特色自主设计、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业献出力量。
  A、辉煌与艰辛
  东西文明交汇相融重塑“中国创造”辉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讲的“复兴”,就是我们要从过去的衰落走向在前曾经有过的强盛。历史昭示,我国历史上曾有千年国力强盛特别是经济上的辉煌。我们知道,实体经济即设计与制造的能力从来都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力量,是国力强盛与否的主要标志之一。人类从第一次以石头做工具开始的设计与制造,中国不曾落后。数百年前,与中国国力强盛相称、相匹配的中国设计与制造,亦肯定地属于世界一流。
  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向后看,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经济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经济总量长时期占世界第一位,据估算,在南北宋时期高达40%;在农业、手工业、贸易、城市发展等方面,都是世界先进水平;在科技方面,除四大发明外,领先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多种,6~17世纪的重大科技成果占世界54%。不计其数的产品通过千年的海陆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走向国际市场,特别是陶瓷和丝绸制品的品牌更是享誉全球。至今仍雄踞于世的长城、故宫,至今仍在国内外博物馆珍藏的,以及还在不断发掘出土的精美文物,都在无声地展示着昔日中国设计与制造的辉煌。
  这些,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考工记》、明朝的《天工开物》,以及外国友人写的《中国科技发展史》等等著作都有记述。
  然而,到18世纪后半叶,出现了被马克思称之为“奇异的对联式悲歌”:世界的西方是,英国率先德法等国相继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而经济腾飞,国力增强,对外扩张掠夺;同时期的中国是,清王朝逆世界潮流,强化集权,闭关锁国,以致经济骤降,国力日衰,被动挨打,中国开始了百年磨难。
  正是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工业设计18世纪末在英国孕育,19世纪初在德国诞生了。其起因是,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在生产力得到“井喷”式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产品粗糙丑陋、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加大、工人仇恨机器等严重社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资本分析入手,开始创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而英德等国,主要是文化艺术界一些有识之士,则从设计、制造角度提出治理社会弊端的药方。从英国的人道主义工艺美术运动,到德国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等等,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物,通过艺术、大工业和手工艺的结合提高设计水平,并把批量生产和产品标准化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就是德国于1919年4月建立了以工业设计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公立包豪斯学校”,其教学理念、方法被誉为“现代思潮集大成者”。由于工业设计对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自觉地进行修正、协调和引领,对提高国家工业化水平,走上强国之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发达国家从那时起至今,一直高度重视工业设计,并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完善、提高。
  这里还可以做一个时空对比:在德国包豪斯办学14年内,我国辛亥革命胜利,清王朝刚刚坍塌,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时期。从包豪斯学校开办,到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派员赴德日学习比较系统地引进工业设计,已经相距80多年。
  应该指出,即使缺乏现代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中国设计与制造也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即使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压榨,但“洋务运动”、“实业救国”,仍催生了中国的大机器生产,民族工业在艰难中挣扎发展。正是在痛苦而漫长的抗争中,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愈挫愈奋,迸发了“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呼喊与追求。
  简略地回眸我国历史上经济方面的辉煌与艰辛,以及工业设计发展的脉络,是想说明: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是富有创造力的民族,现今有些国外政客妄言“中国人不会创新”是无知的表现;我们历史上曾有过的辉煌,一定会以更加灿烂的面貌重现于世,为人类和平幸福做出新贡献;再者,在农业社会我国的设计与制造曾辉煌过,我们学习应用欧洲文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创建的工业设计,使之在中国文明的土地上与中华优秀文化交汇相融,与“中国制造”相辅相成,一定会在工业社会重塑“中国创造”的辉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早日到来。
  B、崛起与探索1
  区域崛起之势渐起 以创新为发展添砖加瓦
  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发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个重大的战略性转折。为此,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作为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之一的工业设计,曾经为发达国家走向发达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我国的发展壮大必定将有力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原有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引进了工业设计的理念、方法。由于前20多年我国着力解决经济总量不足等问题,工业设计的普及、应用发展缓慢。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转变发展方式的需求加大,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切,近几年工业设计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虽然总体上还属起步阶段,但许多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已呈崛起之势。据不完全统计,至2011年全国工业设计机构(含企业内部设计部门)已超过6000家,其中专业工业设计企业2000多家。工业设计从业人员50多万。北京市工业设计服务业总产出超过5000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6。京沪深三市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设计之都”。福建省、厦门市已把工业设计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相关政策,有3个企业与我们协会共建工业设计发展中心。
  C、崛起与探索2
  发展目标明确 协同创新应为题中之义
  第一,发展目标明确。当前工作重点就是集中力量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工信部等11个部门颁布的《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其中有些工作做了,已见成效,但还有许多工作未做完甚至没有开始做。中国设计当前主要任务就是,与中国制造协同创新,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其理念、方法除传统方法外,要大力倡导绿色设计、低碳设计、智能设计、生态设计。《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要实现,我们认为我国还应该明确要在2020年成为设计强国,这是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此,从现在起,要努力实现中国设计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都在发挥作用。创新特别需要政府扶持,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对工业设计从开始到现在都予以扶持。我国从中央领导到国家规划、政策都强调发展工业设计,许多省市也制订了相关规划和政策,采取了许多措施。举三个例子:广州市毅昌设计公司搞得比较好,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李长春等中央领导都去参观指导多次;汪洋同志今年10月25日在广东工业设计城(顺德)召开全省设计创新现场会,省地市主要领导等200多人参加;浙江省出台了很好的政策,副省长毛光烈同志还两次写信给协会沟通,谈体会。
  第三,大力推行设计与制造的协同创新。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符合设计规律,也是我国制度和文化的优势。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要完善提高;进一步实行“政产学研商金”的协同创新;各类设计企业包括专业性、行业性的设计院所,要在“中国设计”旗帜下协同创新,工业设计应起主导作用;工业设计园区和园区联盟要发挥集聚效应,发挥协同创新作用。要开放办设计,国内、国际间都要加强交流和合作。
  第四,设计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要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的要求,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提高设计能力。不只是航空、航天、航母要高端综合设计,人民生活离不开的衣食住行用“从汤勺到城市”(1983年世界设计大会主题)都要高端综合设计,比如小米手机就很好,上海、首尔、巴塞罗那等城市的改造和美化都用上了工业设计。
  第五,培养高端综合设计所需的人才。人才是关键。现在我国有工业设计院校510多所,开设设计相关专业的院校有1700多所,在校学生140多万人,均居世界第一;加上历年的毕业生,是一支很庞大的设计力量。队伍中年轻人占90%以上,我们寄希望于70后、80后、90后。现在特别缺乏复合型、具有综合集成能力的人才。需要通过设计教育改进、再学习、培训、引进等办法尽快提高队伍素质。
  第六,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突出的是建立创新文化,落实十八大重申的“双百”方针,在全社会叫响“中国设计”;下决心采取措施,真正保护知识产权。如果工业企业一把手高度重视并推进包括设计创新在内的自主创新,不但全社会创新风气为之大振,而且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北京汽车集团董事长就说,中国已是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但存在“三无”怪象:无大品牌,无大研发,无大出口。知耻而后勇,希望是更加重视自主设计的开始。
  以上六个方面工作都在做,已有成效,但都需要加大力度,比如有关促进政策要细化、完善,国家政府部门考虑设立“国家设计委员会”及相关处室等。我国以几十年的时间走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路,所产生的问题如高污染、高消耗等,也几乎是他们所遇问题的“压缩版”。我们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研究。比如,著名的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之后,民间又有“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之问,这“三问”都与设计创新有关。应该结合学习国外经验,探索设计规律,探索中国特色自主设计之路等加以研究。中国设计要在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学习探索,通过学习探索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实现。
  D、使命与信心
  以全球视野谋划 未来十年任重道远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的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双重转型。前文说过,在农业社会,当时的中国设计与制造水平是与当时的经济辉煌地位相称的,而今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总量和进出口贸易均占世界第二位,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设计与制造水平比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与现在的经济地位并不相称。诚如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所言:“如果能在‘中国制造’前面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应该看到,我们有了好的历史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作者甚至预言,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赶上现代社会步伐的良机。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已有较强的物质技术基础,有五千年从未中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底气,有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亿万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一定会在中国设计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将彻底改变现在的产品自主创新少、原创设计更少的局面,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未来10年是关键。对负责推进设计和设计管理者来讲,肩负的使命和义务很重,同样有报效祖国、为复兴大业做“人梯”、做贡献的良机。作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一名在经济战线工作40多年的老兵,我们也有推进中国设计的义务,讲三点想法,与处在同一战线上的战友共勉:
  一是要有激情。设计师创新要有激情,我们的工作也需要激情。激情来自对设计创新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来自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尽职尽责的使命感。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按照十八大部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行“五位一体”的协调推进,不是设计创新单项可为,但如果缺少设计创新、设计创新能力不强,则一定是不可为。我们应充满激情地在我国大力推进设计创新。可做的事很多,比如抓好现有促进政策的落实与完善,帮助企业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克服“老”的发展模式的惯性,帮助设计企业排忧解难等。当然,有激情还要讲科学、讲方法。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将牢记中央领导对协会报告所作的“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等重要批示,牢记钱学森先生1987年在协会改名并正式成立大会上充满激情的教诲,努力为政府部门、企业和会员做好服务工作,并衷心希望继续得到工信部等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帮助。
  二是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这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现在,全球都在讲创新。比如了解和正确掌握世界科技进步和设计创新的成果、动向、发展趋势,弄清我们国家、企业的设计创新的比较优势等,至关重要。又如全球交流合作中,如何以包容心态处理好东西方各种文化的差异,并存不悖,趋利避害,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以利发挥市场化、全球化作用等等,应该有长期的不间断的研究和实践。
  三是努力推进协同创新。一般来讲,企业是主体,产学研是主题群,但有政府部门这只手助推协同创新效果会更好。比如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设计与制造的关系,政产学研商金的关系等,有些是“做媒人”,有些是组织协调。特别是对工业设计园区的发展要多关心、支持,不能有巢无鸟,有鸟无蛋。钱老晚年致力于研究倡导系统科学,要努力用系统科学做指导,把以设计创新为核心的各类大小系统工程组织好。
  现在,我们的祖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华民族复兴之光已在地球上愈来愈耀眼。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产品已经上天、入地、下海,早已走上了世界市场,许多产品还获得了国际大奖。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与我们经常讲的工业设计的目的、理念高度一致,这将激励设计界以更大的政治热情去攻坚克难、攀登高峰,将吸引更多的青年和有志之士投身于设计事业。中国设计有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有数十年的现代发展经验,必定厚积薄发,必定以后发的优势为中华复兴的伟业增光添彩。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福建 :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通知 福建 :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度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通知 福建: 关于做好2025年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福建: 关于做好2025年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