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信委主任访谈

发布时间:2012/12/31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Lu2011   浏览:

浙江省 抓试点 再育争强龙头
      本报记者 何芳方
  浙江工业的主要矛盾是大而不强,主攻方向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中加快由大变强
经信委主任访谈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工业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制订出台了《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十二五”规划》。今年以来,浙江省在工业大县(市、区)中扎实推进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工作。最近,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谢力群就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工作接受了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
  谢力群指出,浙江工业的主要矛盾是大而不强,主攻方向是在发展现代工业中加快由大变强。浙江开展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建成一批总量规模大、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好的工业强县(市、区),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发挥在转型升级中的领跑和示范作用,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现代工业发展,做强工业。
  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工业强县(市、区)建设试点取得初步成效,试点县(市、区)在规模效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两化”融合、资源节约等评价工业做强的五个方面主要指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取得明显进展;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主导型企业,建设特色工业设计基地,提升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智慧城市等方面实现率先突破,走在全省前列。
  为确保上述目标要求的实现,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第一,加大财政资金整合扶持力度。第二,支持主导或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第三,支持开展省工业强镇建设试点。第四,支持实施浙江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第五,开展总部型企业信息化试点。第六,支持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第七,支持重大工业项目落地。第八,增加工业用电和能源消费总量分配。第九,支持淘汰落后产能。
  谢力群高兴地告诉记者,2012年全省20个工业强县(市、区)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试点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政策要素扶持等方面工作卓有成效。新的一年里,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营造持续推进工业强省建设氛围,采取有效措施,抓好重点工作,加强试点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和工业强区(集聚区、高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加强企业研究院建设、产业重大技术联合攻关和引进人才;加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强推进两化融合、“机器换人”和“腾笼换鸟”、“个转企”、“小企业上规模”等各项工作。
  安徽省 转方式 保持发展势头
        本报记者 徐 斌
  今年,安徽工业经济增速连续10个月领跑中部,居全国前列。
经信委主任访谈  在2013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安徽省经信委主任、党组书记赵炳云。
  赵炳云介绍说,2012年1~11月,安徽省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661.7亿元,同比增长16.2%,比全国增速高6.2个百分点,比中部地区增速高4.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3位、中部第1位。
  2013年,赵炳云表示,安徽省将以十八大精神统领全省工业经济工作,积极采取新部署、新举措,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具体要抓好以下六方面。
  一是引导企业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延型转到内涵型,由粗犷型转到集约型,由主要靠投资拉动型转为投资、消费、出口结合拉动型,由主要靠资源消耗转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3年,要加快自主创新企业培养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继续抓好六大基地建设、实施五项攻关。近年来,安徽省提出在装备制造业方面抓好合肥工程机械、芜湖节能装备、蚌埠环保装备、两淮煤矿机械、芜湖船舶装备、马鞍山冶金装备等六大基地建设,提出实施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兴产业、推进两化融合、发展非公经济、加快皖北工业振兴等五大攻关活动,已初见成效。2013年,我们要继续抓紧,扎实推进。
  四是帮助企业克服销售难、融资难、用工难。近年来,省经信委开展的汽车巡展、煤矿机械工业对接会、联手银行支持企业等做法都很有成效。我们要继续采用,改进提高,并且在实践中再探索一些新的措施和办法。
  五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今年1~10月,中小企业产值已达1.43万亿元,大大高于全省工业增长速度,中小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77.5%。2013年,我们要继续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经济发展,主要工作是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环境。同时,抓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六是当好“企业娘家”。近些年来,安徽省经信委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当好“企业娘家”,减少审批手续,方便企业办事;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现场解决问题;编印“政策指南”,送政策上门;设立监督员,督促机关作风改变,受到企业的欢迎和称赞。2013年,我们要继续这样做。要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解企业之所难,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促进企业发展。
  江西省 分轻重 辨缓急 提升四种能力
      本报记者 金国军
  江西省在今年全面完成三年强攻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将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
经信委主任访谈  江西省工信委主任谢碧联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2012年1~10月,江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878.1亿元,同比增长14.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97.9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利税1559.7亿元,同比增长12.8%。预计今年这三项主要指标分别可达4700亿元、23000亿元、2100亿元,全面完成工业三年强攻目标任务。
  谢碧联说,2012年江西工业增长主要靠“四大支撑”。一是工业园区支撑。1~10月,全省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290.7亿元,同比增长16.8%,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5%。
  二是优势产业支撑。1~10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半导体照明、航空制造产业增长40%以上,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增长23.6%。有色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85.6亿元,同比增长15.5%;食品增长30.6%,纺织增长20%以上。今年建材产业可望突破千亿元大关,全省千亿产业增加到6个。
  三是重点企业支撑。1~10月,江铜集团主营业务收入1313.8亿元,增长15.8%,接近去年全年水平;正邦科技、凤凰光学、赛龙通信、江锂科技增长30%以上,煤炭集团、九江石化增长20%以上。景焦化、江锂科技可望突破百亿元,百亿企业总数达到15个。
  四是重大项目支撑。1~10月,全省共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1370项,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174个。截至10月底,已经有200个项目建成投产,达产后可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1100亿元、利税109亿元。
  2012年江西省工信委围绕促生产保增长,着力做好了八项工作。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使得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进一步强化。二是切实加强运行调度。三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四是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五是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使得工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六是突出抓好产业基地培育,使得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七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扎实落实节能降耗任务。八是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使得两化融合进展顺利。
  在谈到2013年江西工业经济如何发展时,谢碧联说,2013年江西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坚定不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保持工业平稳较快增长,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做出更大贡献。
  为此,必须提升四种能力。一是提升支柱产业支撑能力。继续做大做强有色、钢铁、石化、食品等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新的主导产业。二是提升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大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的集中度。三是提升工业园区集聚能力。全力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四是提升重点产品竞争能力。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加快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
  与此同时,必须重点培育一批千亿元产业。在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全面过千亿元的基础上,力争再有光伏、医药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千亿元,千亿元产业总数达到8个;培育形成75个省级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
  重点扶持一批工业强县。立足于全省加快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实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重点扶持一批工业强县,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重点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300个,达到7100个;全省“百亿企业俱乐部”规模进一步做大、实力进一步提升。
  重点发展一批百亿园区。力争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500亿元,同比增长20%;新增10个园区过100亿元,百亿园区达到66个。
  重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全省工业投资达到8000亿元,增长20%以上。
  陕西省 桥头堡 承接地 追求新的超越
          本报记者 朱锦春
  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随着能源供应、交通保障、生态环境和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正成为全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经信委主任访谈  今年,陕西工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500亿元左右,增长16.8%,增幅连续6个月保持全国第一。为什么能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
  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蒋跃分析认为,首先由于陕西出口产业相对较小,受全国经济下行的传导性影响不大,整个经济发展仍处于相对正常的增长区间。其次是陕西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和结构优化,实力不断提升、抵御经济下行的能力增强。第三是科学研判形势,及时出台针对性措施,对保证工业稳增长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具体分析可以看出:
  一是能源工业保持了高于全国水平的发展。由于省政府及时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使能源工业在全国总体下滑的情况下,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1~10月能源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787.93亿元,同比增长16.6%,陕西比全国高7个百分点。
  二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非能源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总产值2513.25亿元,增长12.1%。今年在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影响下,装备制造业增速出现明显回落,但陕西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一是陕西省装备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汽车、输配电等重点行业增速放缓,但航空、航天、石油冶金等重型装备,工程机械等高端装备制造增长较好,形成了互补发展格局。二是出台的“保增长”措施及时有效,今年由于落实了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税收政策,42户产值过10亿元的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及118户子公司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共计免税24045.1万元。
  蒋跃指出,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伴随十多年的建设积累,能源供应、交通保障、生态环境和政府服务水平的提升,正在使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聚变”,陕西正在成为全国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和优化产业布局的活跃区域。今年以来,除了三星这样的重大外资项目落户西安,还与37家央企、600多家省外民企签约800多个项目,涉及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投资额超过1.2万亿元,为陕西工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三是及时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在对经济发展形势科学研判的基础上,今年2月份提出了工业保增长10项重点工作;5月份国家宏观政策微调以后,及时出台了贯彻实施意见;到8月份,针对工业发展继续下行的形势,出台工业促销稳产保市场11条措施。这一系列措施有力助推了陕西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谈到对明年工业发展的思路时,蒋跃说:在新的一年里,全省工信系统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围绕主题主线,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确保工业增速保持在全国前列,推动陕西工业发展实现新超越。
  福建省 改存量 选增量 坚持好字当头
          本报记者 邓文龙
  福建省明年将着力激活各类市场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经信委主任访谈  面对中国工业报记者的采访,福建省经贸委主任周联清显得自信和自豪。今年以来,福建通过强化政策落实、加大市场开拓、抓好运行保障三个方面举措确保了全年工业的稳定增长。
  据统计,今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120亿元、增长15.2%,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八位。今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5%、14.9%,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1个行业增速超15%;1~10月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2.95点,同比提高6.83点,利润同比增长2.9%,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今年1~11月,全省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1.6%,特别是工业内销增长17.1%,内销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79.7%,对销售产值增长贡献率84.6%。
  “在保持工业稳定增长的同时,我们把自主创新要求贯穿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全过程,加快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争创福建制造和福建创造双重优势。”据周联清介绍,福建省已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97家、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35个。通过加大实施品牌创建,现有中国驰名商标170个、中国名牌100个,均居全国第五位。“两化融合”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位居全国第六位。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今年产学研合作对接工业技术成果289项、总投资35亿元,产业化后可新增产值超过300亿元。
  展望2013年,周联清信心百倍。他告诉记者,福建将认真按照中央部署,把贯彻落实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坚持“好”字当头,注重存量改造、增量优选,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进一步推进工业总量壮大、质量提升。
  周联清表示,2013年福建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促进工业增产增效,继续细化落实中央扩内需、稳增长政策,强化运行监测和要素保障,促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确保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二是加大技改力度,深入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重点实施500个“百项千亿”技改项目,全省完成技改投资2600亿元。三是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持续抓好项目对接,突出与全国民企100强及龙头骨干企业对接,办好第三届民企产业项目洽谈会,加快引进一批龙头项目、配套项目和关联项目,力争完成工业投资5000亿元。四是抓紧抓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强化目标责任落实,推进节能重点工程,创新合同能源管理、差别电价、绿色信贷等重点举措,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五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提升福建省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六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抓好新兴产业的产业化培植,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两化融合、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品市场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培育发展一批骨干企业。七是加快推进企业改革重组,鼓励龙头企业发挥优势,实施纵向、横向整合重组,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黑龙江省 力争四大突破
  本报记者 由庆祝 通讯员 魏林
  2013年是黑龙江省实施工业项目建设“三年攻坚战”的收官年,该省将在新兴产业、推进中小企业等项工作上力求有所突破。
经信委主任访谈  2012年1~11月,黑龙江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69.9亿元,同比增长10.3%,高于全国增速0.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同比增长10%以上。近日,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了黑龙江省工信委主任孙珅,请他谈了2013年的工作安排。
  孙珅告诉记者,2013年,既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又是加快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关键之年,更是黑龙江省实施工业项目建设“三年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这样一个关键性的一年里,黑龙江省工业将实现“五大突破”。
  在新兴产业上求突破。新兴产业方面将落实国家重点支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署,结合黑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谋划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配套能力,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石墨、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上争取有新突破。
  在推进项目建设上求突破。开展项目“谋划之冬”活动,立足高质、高端、高新,围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绿色食品、石墨材料、碳纤维、云计算、物联网、半导体材料、机器人产业等领域,储备一批优势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开展项目“准备之冬”活动,帮助做好项目审批备案、土地规划、开工许可、基础设施配套、融资等各项准备服务工作,努力简化办事手续,缩短审批备案时间,并组建专门的项目小组进行跟踪指导服务。开展项目“开工之春”活动,继续实施“双百工程”,重点扶持自发产生项目,定期召开项目建设协调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力争新上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投产、已建项目早达效。加强对上衔接,积极争取一批项目纳入工信部盘子,力争获得更多的资金扶持。
  在推进中小企业上求突破。继续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围绕五个方面办好31件实事,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和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落实国家和省扶持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创办中小企业,鼓励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动态评价认定10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鼓励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开展首台(套)产品认定工作,完善修订《认定和扶持办法》,做好关键技术、共用技术的行业推广工作,组织认定一批“名优特新”产品企业。
  在发展县域经济工作上求突破。将从特色入手,围绕特色资源优势挖掘特色产品,围绕特色产品谋划特色项目,重点扶持特色企业,打造县域特色园区、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按照县域的资源特色、经济基础、区位特点、发展潜力和产业走势,协助有关部门制订完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采取领导推进、集中开工、检查拉练、大力招商等举措,重点督促在建县域重点项目投产达产,积极促进县域大上新项目、好项目。鼓励和支持县域完善园区产业规划,突出园区特色化、专业化,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农畜产业园区、林果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园区、口岸跨境经济合作区和文化产业园等。完善出台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四项指标增幅十强县及综合晋位优秀县(市)考评奖励办法等相关政策。
  吉林省 实施五项举措
      本报记者 王 斌
  “吉林省工业生产、效益等指标在全国的位置,均呈现“总量排位同比前移、占比同比提高”的特点。
经信委主任访谈  吉林省工信厅厅长常明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介绍,2012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实现增加值5450亿元,同比增长14%左右;完成产值19600亿元,同比增长16%左右;实现利润100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29%,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4%。民营经济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6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上交税金650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吉林省工业生产、效益、投资等主要指标在全国的位置,均呈现“总量排位同比前移、占比同比提高”的特点。工业经济总规模的不断壮大,在全国的地位连年提高,这是吉林全省上下近年来狠抓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结构调整、民营经济发展,坚持不懈、拼搏奋斗的结果,更是全省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收到的实效和具体体现。
  2012年,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吉林省工信厅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五项举措:
  一是努力促进工业稳定增长。在工信系统内部提出了17条措施,在全省范围内以省政府名义制定实施了《关于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十一条政策措施》。强化为企业服务,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的支持,组织了冶金和建材产品产需衔接,开展小微企业帮扶活动,特别是在四季度组织开展了“稳增长百日集中服务”活动。
  二是努力推动工业增加投资。全面启动实施了“五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计划内的1620个建设项目单体平均投资在1亿元以上。制定完善了《吉林省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有限的资源向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上倾斜。成功举办了“央企走进吉林”活动,全年共与央企签订了100个项目协议。
  三是努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上,组织实施了以推动百种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和百户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为内容的技术创新“双百”工程。1~11月,在百种重大新产品规模化生产项目中,有71种实现了规模化生产,10种已完成批量生产,7种正在试生产;百户重点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达到2753项,同比增加128项。在此基础上,全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7个,预计新增省级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11个。
  四是努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深入推进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启动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积极创造政策环境,制定出台了21条《吉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标准,新开工建设了10个创业孵化基地;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首批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的“省平台”和“窗口服务平台”建设进度较快,8个续建的“窗口服务平台”项目已经全面启动。
  五是努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制定出台了推进全省“两化”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协调推进了重点产业园区信息化建设和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继续滚动实施了100项重点企业信息化应用项目,扶持了19户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大力推进了电子政务,完成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省、市、县政务外网已全面开通运行。
  山东省 稳增长转调创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秦 可 通讯员 王成义 管晓艳
  面对不利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山东省以大项目带动推进产业升级,全省连续三年实施1000个重点结构调整项目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经信委主任访谈  今年1~10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5527亿元、利润5958亿元,分别增长15%和7.7%。预计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1.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万亿元、利税1.14万亿元、利润7000亿元。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还比较多的情况下,这样一组数字来之不易。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山东经信系统的主要做法是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应对危机保增长、稳增长的举措,围绕调结构稳增长的战略任务,坚持狠抓结构调整、市场开拓、调度监测、政策资金和煤电油运等,以大项目带动推进产业升级,全省连续3年实施1000个重点结构调整项目工程,取得明显效果。近五年来,山东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44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规模以上工业的27.3%左右,11家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82家省级基地在全省范围内有布局地逐步形成,为深入推进转调创奠定了基础。”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郭述禹说。
  打造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集中研发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使得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郭述禹介绍说,目前山东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超过12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50多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33家,分别比2008年增加50家、468家和16家。五年累计实施国家重大装备专项28个、“核高基”重大专项10个,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3万个、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320个,12家企业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山东常林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川高端液压项目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项目一期工程于去年10月建成投产,产量达到1万台/年,具备3万台/年的生产能力,二期预计2013年底投产,将达到7万台/年的生产能力,2015年将达到10万台/年的生产能力。今年8月7日,工信部和中国液气密协会在山东临沂宣布山东中川液压有限公司的高端液压产品通过了国家级鉴定。
  山东工业经济的较快增长与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加快淘汰落后密不可分。郭述禹表示,坚持调结构、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非常重要。五年多来山东累计淘汰水泥产能1.3亿吨、炼铁1784万吨、炼钢674万吨、焦炭601万吨以及造纸246万吨。2011年,全省万元GDP能耗由2008年的1.13吨标准煤下降为0.86吨标准煤,超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
  郭述禹说,“双轮驱动”战略是山东工业推进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双轮驱动是指“一手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山东预计今年全年完成工业技改投资将超过9000亿元,千项重点技改项目中新兴产业项目数、投资额分别占54.3%和4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9%左右,“四新一海”和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工业增长的新亮点,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山东省政府与工信部《关于共同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得到顺利实施,全省新培育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9家、省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12家,中国航天科技园、济南创新谷等一批产业园区开工建设。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也是山东省经信委颇有成效的工作之一。2012年是山东的“品牌建设年”,一年中,“齐鲁品牌建设名家”、“山东省品牌建设示范企业”和“山东省最具竞争力品牌”相继推出,山东品牌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山东经信委还积极推进企业营销模式创新,深入实施“差异化、渠道、品牌”三大市场战略工程,培育行业营销创新服务中心,分行业进行先进营销理论和品牌管理模式推广。会展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今年前三季度共举办、参与会展活动94个,展位和专业客商增长近20%、成交量增长15%。
  “千方百计稳增长、坚定不移转调创是山东省经信委2013年工作思路的核心。”郭述禹介绍说,围绕这个核心,山东将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强化需求导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化技术改造,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2013年全省工业技改计划投资力争突破1万亿元。二是促进自主创新,加快成果转化,切实增强工业发展创新驱动力。研发费用税前扣除等优惠政策将进一步落实,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要保持在5%以上;还要组织实施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500项以上,力争攻克重大关键技术100项,完成重大成果转化100项,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工业设计中心30家。三是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创新引领国内外市场开拓工作;开展“品牌提升年”活动,打造“好品山东”工业品营销平台;实施“差异化战略、渠道战略、品牌战略”工程。推动全省工业企业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开展“名家、名企、名品”主题活动,扩大山东制造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美誉度;组织优势企业产品北上、南下、西进,扩大省外市场份额,优化全省产品市场结构。四是积极抓大扶小,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企业发展素质。五是强化融合发展,提升应用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力争2013年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万亿元、增长20%左右;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大两化融合技术培育。六是加强预警调控,完善长效机制,深入推动节能降耗。严格控制“两高”行业扩张,推广应用低辐射镀膜玻璃、高效节能电机等节能产品,实施省级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产业化项目200个,科学制定2013年度淘汰计划,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确保全面完成淘汰任务。七是加强运行调节,优化发展环境,努力促进工业生产和效益稳步回升。
  河北省 重内涵 促转型 向又大又强迈出实质性步伐
         本报记者 张慧英 通讯员 赵立平
  河北省工业经济在当前十分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下一步在推进工业发展上将继续采取调优结构、推动“两化融合”等举措。
经信委主任访谈  河北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王昌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说,2012年以来,该省工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各项工作,工业经济在十分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
  工业经济总量进位。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9076.7亿元,同比增长12.9%;预计全年完成11200亿元,同比增长13%,总量超过浙江,上升为全国第六位。全年预计净增规模以上企业780家。
  谈及2013年的工作,王昌说,将采取几大措施,力争河北省工业在实现又大又强目标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深入实施千项技改工程。实施优特钢、汽车、专用设备、生物制药、新材料等10个产业链升级工程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两化”深度融合等6个技改提升专项,重点扶持100个重大技改项目,力争全省技术改造投入产出比达到1∶2.6。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央企和域外投资,鼓励引导民间投资,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把加强央企合作作为重中之重,全方位搞好对接、洽谈,拓宽投资领域、扩大投资规模,努力引进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
  选准行业突破口。积极争取国家批复并组织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做好石钢搬迁、沿海精品钢铁基地、承德钒钛制品基地等前期工作,力争在高性能品种钢研发及产业化上取得突破。装备制造业组织实施重大专项,提升智能化、数字化高端装备制造比重,鼓励重大成套装备发展,力争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河北省第二个主营收入超万亿元产业。石化产业推进炼化一体化进程,加快建设曹妃甸、石家庄、任丘、渤海新区四大石油化工基地,力争把石化行业打造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产业,主营收入超6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实施一批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加快石家庄生物医药、保定新能源、廊坊电子信息、邯郸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力争生物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二是实施县域经济“腾飞计划”。壮大产业集群。制定出台《关于做强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县(市)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工业赶超计划,重点培育100个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选择200家龙头骨干企业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培育省级产业集群区域品牌20个,总数达到60个。
  发展民营经济。督导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化解资金、人才、土地三大要素制约。规范融资担保体系,着力做强省级、做大市级、做实县级,年内担保机构达到600家,资本金达到420亿元,形成1260亿元的担保能力。
  三是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500亿元以上基地增加到8个,十大基地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工业2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增加到8家以上。
  扶持百家优势企业。力争新增主营收入百亿元企业5家、中国500强企业2家,百家优势企业主营收入占全省工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
  培育千项名牌产品。力争新增工业类省名牌产品100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0件。
  四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着重抓好30家企业能源管理中心、20家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力争年节能百万吨标准煤。促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化。坚定有序淘汰落后产能。
  五是积极推动“两化”融合。培育100家省级“两化”融合重点企业、10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和2个示范区,开展区域“两化”融合评估和万名企业家培训。
  四川省 在融合中创造新增长 于互动中开拓新需求
                  本报记者 杨胡兰
  2012年,四川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跨上1万亿元台阶,正稳步向工业强省迈进。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坚持走增量支撑和新型工业化的转方式、调结构之路。
  十八大胜利召开,作为西部工业大省的四川省,目前的现状及下一步的打算有哪些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四川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海宁。他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经过不懈努力,四川省由西部工业大省成为西部工业强省大有希望。
  培育优势壮大产业
  据王海林介绍,1997年重庆区划调整,相当于四川工业总量40.6%被划出,四川工业需要再造。而再造最成功的时段,就是最近5年。去年,在四川省GDP达2.6万亿(居全国第八位)中,其工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60%以上。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跨上1万亿元台阶。四川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之快,究其原因,主要是得益于坚持走增量支撑和新型工业化的转方式、调结构之路。
  王海林主任介绍说,5年间,四川工业始终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优化提升了产业结构。2011年,该省“7+3”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81.8%。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产业突破7个,其中装备制造、饮料食品产业销售收入均超5千亿元,能源电力、油气化工产业超3千亿元,钒钛钢铁、电子信息产业超2千亿元,汽车制造产业达到1100亿元。
  在大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方面,着力提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2011年,全省超百亿的大企业大集团由5年前19家发展到45家,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超1亿元的企业达到5325家,约占规上工业总户数的45%。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企业达到10家,居西部第一;拥有上市公司105家(其中境外上市15家),居全国第7位、中西部第1位。数字家电、发电设备、第三代军机等优势产品市场份额居全国前列,发电设备产量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军工电子装备与系统研发生产规模、半导体分立器件、优质白酒、冶金设备等28种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同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5%的产品116个。
  5年中,省政府共安排13.3亿元技改资金推动工业技术改造,推动全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从2007年的1246亿元到2011年达3503亿元,今年将超过4000亿元,总量持续居西部第一。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1.1%。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32.06%,2011年下降7.78%,今年前三季度下降12.28%、全年将下降10%以上。
  坚持两化融合 创造新增长点
  在下一步转方式、调结构中,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和领域加强呢?面对记者的提问,王海林表示,下一步的工作要着力在“两化”融合、“两化”互动中创造新增长点和新需求。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是实现产品智能化;二是实现智能制造;三是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加强企业资金、物流、市场营销管理,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信息化与城镇化相融。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城市发展,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智能小区来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交通、城管、环境监测、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在线管理;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普及下,可大幅度提高城市设施运营效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融。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加强农产品批发、配送、市场、管理、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两化”互动,产城一体,和谐发展。建立新型的“两化”关系。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关系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产城规划一体化,应一张蓝图画彻底、一张蓝图干到底;二是产城基础设施一体化;三是产城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水、热资源实现分级、合理使用;四是产城生态建设一体化。生态功能的消化、降解能力决定生产、生活废弃物排放规模,从而决定生产规模、产业类别、人口规模;五是从业人员、城市居民一体化,对农民工,应8小时以内企业化管理,8小时以外社会化管理,同工同酬,同权同利。
  王海林对记者说,四川省转方式,调结构首要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出台工业“引智”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入企发展,打造工业创新人才“洼地”。二是支持科研机构与大企业嫁接转制,既扩大科研机构的生存空间、拓宽其资金来源,又推动企业直接利用科研成果、实现成果快速转化。三是财政创新资金要向企业研发机构倾斜,重点支持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四是建立共享整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资源,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构建产学研用联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产业的主体材料、零部件、整机、操作系统整体创新。支持以长虹为龙头建立智能电视创新联盟、以东汽为龙头建立燃机研发联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开发联盟等。
  在谈到明年工业发展目标及工业工作初步安排时,王海林告诉记者: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将比全省GDP高3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速比全省GDP高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净利润增长10%,力争15%,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2%,力争15%,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20%,技术创新投资增长1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下降7.5%。明年的主要工作将抓开门红,支持开拓市场,抓项目集中开工.抓政府投资导向如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建设、两化互动资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技改资金等。
  沈阳市 锁方向抓重点完善三大体系
            本报记者 李淑梅
  目前,沈阳市两化融合工作机制基本确立,未来,其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生产体系、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步伐、完善指标评价体系等作为自身的主攻方向。
经信委主任访谈  “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首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两化融合作为推动沈阳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全面振兴的战略举措。目前,各项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全市两化融合的阶段性成果开始显现。”沈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徐凤翔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目前沈阳全市首批7个获准国家初审的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中两化融合项目有5个,计划总投资16.2亿元,预计得到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支持1.23亿元。306户大中型企业参加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序列,千户企业参加全市范围内的权威机构咨询和专家定向指导。
  阶段性成果初步显现
  据徐风翔介绍,今年上半年,在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工作会议上,沈阳市在第二批试验区的综合评审中位居第二,本市两化融合阶段性成果初步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沈阳市立足整合资源及商业模式、云计算等新领域、新平台,不断推动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一批软件系统实现率先崛起。如沈阳机床自主研发出“飞阳”牌数控系统,使国产数控机床开始跳动“中国芯”。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全智能机床操作系统——I5全智能机床操作系统,加速从传统制造商向现代制造服务商的转变;沈鼓集团打造数字化工厂,乙烯压缩机组核心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北方重工实现了集团重大装备与物联网应用深度融合,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交通与重大装备物联网工程中心等等。
  2.企业两化融合战略意识不断增强。典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与销售收入的占比及两化融合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两化融合的智能产品的比重、集中度显著提高。如三一重装每年将销售收入的7%~11%用于研发,其中50%用于支持两化融合项目和产品。新兴企业九星控股集团保证以年销售收入2%的比率支持技术研发工作,其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研发占年研发总投入的30%以上,信息技术研发人员占总研发人员的15%。
  3.改善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益。沈阳机床通过全面实施管理信息化,促进了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显著提升。产品设计周期从原来的6个月缩短为1~3个月;产品制造周期从原来的5~8个月缩短为2~24个月等等。沈鼓集团通过信息化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均衡生产能力,使产品净化周期平均缩短20%~25%;产品设计周期平均缩短25%~30%;降低了企业的物流、加工制造等成本,平均降低10%~15%等等。
  4.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禾丰牧业,打造了全国首家饲料行业网上交易及公共资讯服务平台。皇姑区建立“沈阳金属防锈防护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成功实现为宝钢等国内知名企业提供产品技术服务。九星控股集团开发并推广新型电子商务项目,开设“立体网络商铺”,实现产品的电子采购和销售。格微软件公司以翻译服务和知识服务为核心业务,已为我市百余户企业建立了百万级别的专用知识服务中心。在6月底举办的全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上,中央领导对本市参展企业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5.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持续提升。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已达57.5分,比去年提高了7.1分,已处在单项业务应用向综合集成迈进的阶段。大型骨干装备制造企业两化融合指数已达66分,整体进入综合集成阶段。企业普遍确立了战略规划、组织机构、实施方案和保障体系。目前全市大型企业信息化组织机构普及率、制度建设普及率、基础设备普及率均已达到95%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产品研发周期、客户响应速度的提升率均已超过20%。
  主攻方向和重点
  在谈到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时,徐凤翔告诉记者,将按照市委“稳增长、促振兴”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锁住三大方向,加快实现工业转型升级。一是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推广数字化设计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形成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二是加快构建现代生产体系。帮助和引导骨干企业、重点企业、新兴企业向智能制造、柔性制造、服务型制造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转变、发展;三是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支撑两化融合向深度迈进。
  2.抓实三个重点,促进两化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是以政府引领、企业自主相结合,推动企业“走出去”和“请进来”。二是突出抓好“五个一批”。以企业为主体,不断创新推进手段,深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沈阳机床、北方重工、沈豉等示范企业为借鉴,引导企业研发创新一批两化融合重大产品。以华晨金杯、特变沈变为引导,再组织一批两化融合重大项目。认真总结经验,再组织确定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三是完善两化融合政策体系。按照现有政策,坚持集成和创新突破并举,突出投融资、税收等关键环节在推进两化融合中的积极作用。
  3.完善三大体系,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深入推进区域主导产业信息化建设。做好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保障,推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促进信息技术深度普及应用;二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步伐。重点围绕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外包、物流与供应链、行业特色网站等信息化服务需求,培育壮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三是不断完善指标评价体系。以评估规范引导企业两化融合向纵深推进。进一步评选示范企业,营造比学赶超氛围,带动全市两化融合整体提升。
     湖北省 五项任务工业大担当
  本报记者 何人民 通讯员 盛章学 刘卫军
  近几年来,湖北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打造中部重要战略支点”的指示,在结构调整、两化融合、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经信委主任访谈  “要坚定自觉地把十八大精神内化为思想方法,转化为工作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建设富强湖北,工业就必需有更大的担当。”日前,湖北省经信委主任欧阳万坤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如是说。
  据省经信委经济运行处最新公布的报告,今年以来,在多种不利因素、各行业经济普遍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湖北工业开拓进取,克难奋进: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8550.3亿元,增长44.1%;利税总额1982.9亿元,增长50.1%,同比净增662亿元,销售利润率由同期的5.1%提高到5.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72.8%,同比提高49.8个百分点。
  谈及下一步狠揪工业“牛鼻子”的打算,欧阳万坤认为主要突出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推动工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突出对产业基础好、技术能力强、带动效应高的战略新兴产业加强谋划和协调,制订具体推进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加快形成引领发展的一批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推进科技重大专项,切实做好与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基础装备制造、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对接,抓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推动新技术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整合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协同,搞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二是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在这方面,首先是壮大主导优势产业。加快实施“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和“千亿产业提升计划”。其次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再其次是推动兼并重组。切实推进钢铁、化工、汽车、纺织等规模经济领域行业的联合重组。此外,还必须加快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促进工业“两型”发展。
  三是深化“两化”融合,提升产业能级。充分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带动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力。
  四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夯实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其办法:一是大力培育行业领军的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服务和全覆盖、及时性、信息化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五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奋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发挥县域比较优势,推进支柱特色产业培育和壮大,依托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企业进入园区集聚发展。同时加大重点产业集群培育力度,解决集群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打造一批百亿和千亿产业集群与产业基地。
  深圳市 四大工程助推新发展
  本报记者安自能实习记者李成林
  目前,深圳市正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工业设计创新工程、名牌战略带动工程、战略新兴产业壮大工程”四大工程,全面推动深圳制造向技术高尖化、设计时尚化、品牌国际化、价值高端化和生产专业化转型升级。
经信委主任访谈  “面对党的十八大的新要求,深圳市将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工业设计创新工程、名牌战略带动工程、战略新兴产业壮大工程”四大工程,全面推动深圳制造向技术高尖化、设计时尚化、品牌国际化、价值高端化和生产专业化转型升级。”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郭立民日前接受本报采访时作如上表示。
  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深圳GDP达到9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且呈现逐季加速之势;第三产业增长12.1%,较第二产业高6.6%;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820亿元,同比增长12.1%;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20.2%;1~10月本市实现货物外贸进出口总额3721.9亿美元,同比增长10.4%,有望居全国大中城市进出口总额首位并实现出口20连冠。
  一为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郭立民告诉记者,目前,深圳传统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其中服装、珠宝、家具、钟表和印刷等行业的产值规模、技术水平都在全国处于龙头领先地位。通过技术改造,优势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黄金珠宝业产值超过全国七成,钟表出口总额占全国55%,服装品牌享誉全国,深圳女装占全国一类城市商场份额比重超过60%。深圳市还将继续通过实施差别水价、电价、气价、地价等政策,采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清理和淘汰低端落后企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二为以工业设计创新抢占制高点。郭立民介绍说,当前深圳工业设计整体规模和设计水平在全国领先,成立了国内第一家工业设计产业联盟,建成国内第一家社会投资的工业设计研究机构,全市拥有各类工业设计机构4500多家,其中专业工业设计公司500多家,制造业企业内设设计机构超过4000家,2012年深圳获“IF奖”14项,并推荐230多个作品申报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
  深圳同时以工业设计国际化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国际化发展战略,与英国、美国、德国等设计发达国家(地区)积极开展设计创新交流和合作,先后与新加坡、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等地一流的设计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今年深圳成为中国首个受邀组团参展英国伦敦百分百设计展的城市,并启动了中瑞设计中心和深港设计中心落户深圳前期工作。
  三为实施重点品牌培育工程。深圳认真落实履行“质量强市”各项工作任务,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品牌培育推广工作;引导自主品牌企业建立国际化研发、生产、营销体系,发展一批知名度高、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世界级知名品牌,进一步推进在国内外具有产业优势的区域品牌创建,涌现出华为、中兴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了800多个自有品牌,100多个全国知名品牌。
  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深圳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每年统筹3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启动建设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11个集聚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约8996.7亿元,增长率超过GDP一倍以上。目前,服务业占GDP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双双超过50%。
  深圳为推动战略新兴产业过程中加强监管并给予最大的支持。在项目申报环节中设立专家预审制度;项目实施过程中,聘请专业中介机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中期审计,便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项目实施完成后,形成项目后评价制度。
  郭立民主任说,由于产业结构轻型化,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成熟,工业构成中高新技术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占比例增大,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超过7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之“十一五”期间实施的一系列节能措施效果显著,目前深圳市单位GDP能耗和工业增加值能耗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省工商联与省税务局联合举办 “税商同心 益企同行”座谈会 省工商联与省税务局联合举办 “税商同心 益企同行”座谈会 福建:关于做好2024年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福建:关于做好2024年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省级资助项目申报评审工作的通知
福建省电机电器行业协会主办 @版权所有 2010-2013
电话:0591-63216616 15715901366 E-mail:fmeeia@qq.com 传真:0591-62712886
闽ICP备102063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