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7月1日起,禁止销售3级能效电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发布的强制性标准《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的实施,预示着节能电机未来将全面替代传统低效电机,对于低效电机来说,这似乎意味着彻底的退出。
但事实上,我国现阶段高效电机市场规模仅占全部市场的10%-15%,而且这些高效电机90%用于出口;虽然对2011年7月1日以后生产销售的电动机能效标准做出了强制性的标准,但已经投入使用的低效电机今后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既然不会快速退出,那么节能要求对于低效电机的抵制是毋庸置疑的,面对高效节能的要求,低效电机如何应对节能挑战?全国首个再制造示范工程国家电机高效再制造示范工程于10月25日在上海启动,无疑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节能潜力不容小觑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亿台工业电动机,2500万台压缩机,3000万台风机和泵,2010年我国各类电动机总装机容量约为12亿千瓦,年耗电量约2.5万亿千瓦时(按照平均年运行2000小时计算),电机的用电量在全国的总用电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用电量约占工业用电量的66%,占全国总用电量的50%左右。
虽然我国电机产品种类繁多,但整体效率并不高,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熊华文介绍,目前我国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总体偏低、能耗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要低20%-30%。
目前我国在用电动机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推广的Y系列电机及相当部分的JQ2系列电机,其效率比Y2系列电机低2-3个百分点。加之被拖动风机、水泵等设备落后,致使机组本身效率比发达国家平均低3-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