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访问成功大学的张院长,他与我分享一个生活上的小故事:有一回他骑脚车到台南火车站换搭火车去参加一个会议,会议结束后回到台南火车站,找到脚踏车时发现他脚踏车的篮子上多了一大包垃圾。
通常我们遇到这种情形,一定会很生气,心想,“喔!谁那么没水平,把垃圾丢在我车上,真倒霉。”然后,顺手把垃圾移到其它车子的篮子里。
张院长的作法就和一般人不同,他二话不说,在大学路美丽夕阳的陪伴下,欢喜的,把垃圾载回学校,再依垃圾分类一件件的把它们放到分类桶。隔天上通识课程时,他也将这个小故事与学生分享;没想到,几天后,有4位同学跑来跟院长说他们也欢欢喜喜地处理了他们脚踏车上的垃圾,没想到那种感觉竟然是这么的好!
在职场中,你我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那就是接手别人留下的烂摊子─“垃圾”。我们是否常带着抱怨,然后原封不动地把工作上的垃圾转移给下一个人,有时甚至再加上一些bonus(个人的批判);问题没有被解决,只是在工作场合中不停的被转手,让问题越滚越大。
本期封面故事谈逆转胜的66堂课,我们试着探讨在大环境低迷下,除了节流,还能增加获利的方法。依获利的驱动因子,大致可分为:提高生产力、增加客户满意度及购买、增加业务收入等。
其中,从员工和团队的工作效能(Effectiveness)及效率(Efficiency)着手来提高生产力是企业最根本之道。因为,对企业来说,只要提高生产力,客户满意度和业务增加都是水到渠成、指日可待的成果。
职场上存在3种不同类型的人——第一是制造问题的人、第二是转移问题的人、第三是解决问题的人。生产力要达到最佳状态,无庸置疑要使第二类对生产力没有贡献的员工数减少。至于,第一类员工——制造问题者,端看问题的发生是员工“不能”还是“不愿”去处理它,如果问题的产生有助团队挖掘更多的创意发想,这个问题会是一个happy problem。如果每一个员工都能从一个转移问题的人变成解决问题的人,对工作不但能产生加值(Add Values),甚至能正面影响他人,在工作效率的提升上就是一个逆转胜。
我常在团队成员诉说他的工作难处时,问他们一句话,“我了解你所说的情形,那你的建议是什么?”讲求工作效率的组织,主管一定不希望只听到员工一味的陈述问题及抱怨,却没有建设性的想法或建议。员工如果能多做一点、多想一点,事情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相对地,当员工提出建议方案时,主管必须能明确的给予支持、做出决定。
根据美国职场一项调查显示,十分之九的人表示,和正面的人共事,可以提高生产力,但正面态度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这个现实的基础就是“当责”(Accountability)的精神。每个人都愿意为事情负起最终的责任(Buck stops here),主动处理垃圾、解决问题,才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