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推进两化融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深度融合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企业两化融合总体上仍处于以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集成应用和协同应用水平亟待提高,信息化支撑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潜力还未充分发挥。
面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的生产性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我国信息技术企业大部分居于产业链下游和价值链低端,工业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提供能力仍然薄弱。
支撑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仍然缺乏,芯片、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等领域的绝大部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由国外企业掌控。
两化融合工作体系尚不健全,围绕支撑两化融合的相关资金、政策等方面尚未形成合力。
我国正在经历从两化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转变,而世界各国正积极谋划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蓝图。
发达国家正在重新审视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把信息化作为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抢占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越来越多的国家清醒地意识到,信息化正在重塑企业的竞争优势。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工业电子等技术在制造业的普及深化,正在构建协同化创新体系、智能化工业装备、柔性化生产方式以及精准化管理模式,企业围绕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功能拓展、生产效率提高、交易精准便捷、客户高效服务,不断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就是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制造装备、业务流程、生产要素等产业体系中的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和深度集成,建立更具竞争力的新型生产模式、组织体系和产业形态,不断增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建立新型工业化体系。
当前,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点方向是,实现信息技术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协同应用转变,从局部流程优化向全业务流程再造转变,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的生产方式转变,从提供单一产品向提供一体化的产品服务组合转变。
按照《规划》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力争实现:重点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ERP普及率达到80%。
三管齐下力促深度融合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落实中央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不断提高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
我国将着力提升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电子信息产业是支撑两化融合发展的“装备部”。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影响了我国两化融合的进程、深度和广度。要按照“需求牵引、多业联合、协同攻关、重点突破”的思路,以增强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能力为重点,提升支撑两化融合的水平。
同时,要深化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是信息化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途径,是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应围绕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构建工业生产新型的创新体系、生产体系、管理体系和营销体系。
我国还将不断完善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和引导体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开创性的工作,营造两化融合的良好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手段,加强协调合作,不断优化两化融合的政策和引导体系,努力开创两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