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到来了么?
潮流是一股可笑又可敬的力量:今天,如果打开任何媒体,要是不提“大数据”,恐怕都不好意思出版。 这股潮流,铺天盖地,连国家领导人都不例外。 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人言必称大数据?
数据的价值,随着数据量的几何级数增长,已经不再能够通过传统的图表得以显现,这正是为什么商业智能还没来得及流行,便已被“数据分析”挤下舞台。因为,价值隐藏在数据中,需要数据分析方可释放这些价值。数据分析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价值发现过程的好坏与成败。可以说,没有数据分析,“大数据”只是一堆IT库存,成本高而收益为零。但是国内热潮的“大数据”概念,目前仍然停留在数据收集、整理、存储和简单报表等几个初级阶段。能够对大数据进行基本分析和运用的,只有少数几个行业的少数企业。
中国式大数据与分析的现状
所谓”大数据分析“,其和”小数据分析“的唯一差别在于数据量以及数据量带来的对于数据存储、查询及分析吞吐量的要求。本质上,”大数据分析“仍然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发现现状,找到导致现状的根源要素,并且通过模型与预测分析技术来对改善进行预测与优化,并且实现企业运营各个领域的持续改善与创新。要谈”大数据分析”的中国现状,首先必须深入了解”数据分析“在国内的应用情况。
国内企业,不论是国企还是民企,真正在业务决策中以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的,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电信和电商等几个行业。以IT预算最充沛,人员能力最强的银行为例,目前主要是大型银行在导入数据分析。中小银行尚在观望与学习阶段,人员与能力建设正在起步阶段。数据分析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流程优化、市场营销、成本与预算等几个方面,深度尚可,但广度一般,尚未扩充到运营管理的所有领域。
而谈到“大数据”或者数据仓库,上述行业中的绝大多数企业早已实施了各种数据仓库,以管理数据。这种买药再看病的模式,完全本末倒置。数据仓库与数据库不一样,其使命就是为了分析而存在的。没有分析,仓库何用之有? 四大行之一的某大型国有银行,90年代末期就开始花费好几亿元IT预算,建设“数据大集中”项目,受该行影响,其他国内银行掀起了一股数据集中的热潮。而当时连商业智能还是个尚未传入中国IT概念,更遑论数据分析了。15年过去了,这些被集中的数据,还在么?